乌恰村扶贫车间就业脱贫纪实
新疆民生网(阿不都热合曼江·塔西巴依)夏天的乌恰村绿树成荫,多姿多彩,人气兴旺,邻里和谐。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得到就业保障,乌恰村积极出台一系列关于贫困户就业帮扶的措施,从拓宽就业渠道到开展技能培训,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到实施定点扶贫,全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村头建车间,村民变工人
自2015年以来,在各级党委的关心关怀下,财政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28万元,建成初具规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乌恰村扶贫车间。乌恰村扶贫车间内现有喀地热服装有限公司、白山地毯厂、被褥加工合作社、阿图什市无声世界商贸有限公司、打馕合作社5家合作社。合作社以“党总支+合作社+致富带头人+贫困户”的模式,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,有力解决了贫困户脱贫愿望强烈,内生动力足但就业渠道单一的问题,实现了贫困户拓宽致富渠道,就地就近就业的愿望,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。
乌恰村扶贫车间建成后,实现贫困户、村民、村委会三赢的良好局面。合作社入股贫困户85户,每年可分红79500元。实现贫困户65人就业,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000元。
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,技能扶贫提升脱贫“战斗力”
在位于乌恰村扶贫车间的打馕合作社,像阿依古丽·吾斯塔一样就近就地就业的贫困户有20名。她于2018年10月到打馕合作社就业,在这里已经工作了8个多月,主要从事和面、打馕工作,每月可以领取1500元的工资,如果干得多就能挣1800-2000元。
阿依古丽·吾斯塔,女,维吾尔族,今年44岁,本村4小队农民。现在她们家有5口人,分别为老公、三个孩子和她。孩子老大是儿子,在阿图什市一家汽车修理厂学技术,月工资1000元。长女在读高中,今年上高二。二女在读小学四年级学生,现家里只有1亩地、2头牛。她的老公是一名普通农民,患有心脏病、高血压和脑瘤多种疾病,几年前做过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,没有劳动力,每个月药物开销1000余元。
以前她在家里照顾孩子,没有什么技术,全家人只靠政府发放的低保和亲戚们给的一些钱勉强维持基本生活,家庭困难相当严重。她之前经常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来改善生活,虽然多次到阿图什和喀什市找过工作,但是都没有成功,就近就地就业一直是她不断追求的甜蜜梦想。
自从进入打馕合作社以后,她圆了就近就地就业的梦想,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,还学会了好几种打馕技术。每天上下班和照顾家人特别方便,现在她们家生活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每月底,又是一个赶场的日子。月底发工资,她一如既往地到州医院去给老公买药物,两个娃娃买点零食,再称点肉改善改善生活。
如今,阿依古丽·吾斯塔每天早上七点上班,把自己房子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,有时间到父母家帮点农活,她觉得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。
2014年她们家被纳入贫困户,2017年享受了28500元的富民安居房,每年领取耕地补贴,种子、化肥都是政府免费给的,现在看病也方便,孩子们上学享受免费教育政策,医疗报销比例也很高,2016年全家就脱贫了。
每次想到自己如今美好生活时,阿依古丽·吾斯塔赞不绝口地说:“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,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,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照顾,使我们家和更多的困难家庭生活越来越好。”
近年来,乌恰村紧咬“就业,是最大的民生”这个目标,坚持有就业就会有收入,有收入就能实现稳定脱贫、逐步致富的理念,聚焦贫困群体,细化政策措施,结合实际情况,统筹资源,深挖政策,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、针对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搭建劳务对接平台、强化就业服务等方式,推动“输血式”扶贫向“造血式”扶贫转变,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,让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,实现“转移一人、脱贫一户”,真正走向脱贫致富之路。
以“渔”获“鱼”,脱贫致富不再愁
学得一门手艺,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,这是乌恰村4小队贫困户古再力·买买提一直梦寐以求的,2018年10月,她的梦想终于成真。
古再力·买买提,女,维吾尔族,今年49岁,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婆婆年纪大,丈夫身体不好,孩子还在上学,她平时在家照顾家人,种着几亩薄田,生活十分困难,就近就地就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。去年10月,在村委会的帮助下,古再力·买买提夫妻两口到乌恰村打馕合作社工作。刚开始,他们跟随其他员工学习打馕合技艺。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,她很快学会这门技术,不仅没掏学费,还领取每月1500元的工资,夫妻两每月能创收3000元。
在古再力·买买提家里有老公、三个孩子和她共五口人。两个女儿已经到别的村嫁出去了,都是农民。儿子今年20岁,在新疆工程学院上大二,是残疾,右眼失明,虽然三次到乌鲁木齐治疗,都没有成功,每个月要服用1000余元的药物。现在他们家里有2亩地、3头牛。
夫妻俩以前没有就业之前,全家人只靠种地、养牛和老公的零散务工收入维持生活,一年的收入最多1.5万元。加之儿子的医疗和药物费,生活极其困难。以前,夫妻俩为了改善生活而去阿克苏摘过棉花,到喀什打过工,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,收入情况很不乐观,而且在异地他乡照顾家庭也很不方便。当时,夫妻俩多么希望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。
自从2018年10月他们夫妻两在这家打馕合作社上班之后,就像得到从天上掉的馅饼一样非常高兴。在这,不仅圆了自己家门口就业的梦想,而且获得了学技术、展示自我的平台,做梦也没有想过在自己的家门口获得如此优越的工作机会。
2014年他们家申请纳入贫困户,2017年已脱贫。2017年他们盖了富民安居房,享受了56000元补贴;每年享受耕地补贴,种子、化肥都是政府免费给的,现在看病也方便。儿子上大学以来每年享受4000元的助学金,医疗报销比例也很高。
“以前出去打工,没有技术,在外面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挣一两千块钱,这两年也就索性没有出去了,恰好碰上在家门口就业的好政策,就跟家里一商量,决定在打馕合作社工作。这不,今年又卖了1头牛,共养了3头牛,一边在打馕合作社工作,一边发展家庭养殖业。”古再力·买买提的老公木合塔尔·依米提乐呵呵地说道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
俗话说,“家有良田万顷,不如薄艺在身”。对于贫困劳动力来说,提升技能,加强其自身“造血”能力,不失为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。
目前,乌恰村扶贫车间深受广大村民群众的欢迎,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“火车头”,激发着困群众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,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。
(供稿:阿图什公路管理局驻上阿图什镇乌恰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